缪凯等委员:
你们在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新冠疫情后全市中医药产业深入发展的建议》(第258号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关于加快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建议
目前,全市三级甲中西结合医院1家,三级乙等中医院2家,尚有2家县级中医医院,在三年内实现提档升格到三级乙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乡镇卫生院304家和中医诊所430个,基本实现了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上全覆盖,只是服务效果差强人意。为此,我局拟在以下方面着力,进一步提升中医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强化项目促发展,实现中医服务硬件提档升级。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通川区中医院等6个中医药建设项目通过专家评审,纳入2020年第四批专项债券发行备选库,金额共计8.5亿元;向上争取县级中医院“十百千”公共卫生一般债券1.68亿元,中医医疗机构防治重大疾病抗疫国债17.78亿元,一旦这些项目落地,我市中医医疗的环境和硬件将有一个质的提升。二是强化学科建设,重视内涵发展,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软实力。先后出台了《达州市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工作管理办法》和《达州市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及验收标准》,新评审认定32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推荐上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肾病科、妇产科、脑病科、达川区中医院的康复科、大竹县中医院的脑病科、渠县中医院的妇产科6个专科纳入了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15个、44个,在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6个,以此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软实力。三是对接市人社局完善引才工作机制,多争取“达州英才计划”、考试招聘、考核招聘、公开考调等的名额,为发展所需储备人才。
二、关于提升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建议
目前,我市中医药产业基础很薄弱,发展不均衡。为契合达州实际,避免盲目发展和闭门造车,提升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一是规划先行,合理布局。通过引入第三方编制《达州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和《达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科学布局产业发展。二是深抓落实工作。利用好,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出台各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精神,为在达中医药企业“服好务,出好策”。三是外引或内生一批现代化中医药企业,加大“三类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企业扩能扩产,到2025年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3家以上,超5亿元企业2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1家以上。三是构建技术服务体系和产业上下游服务体系。在今年3月份,我局与市科技局联合组建了中药专家库,到2025年市、县(市、区)也将建立相对应的专家服务团队,为中医药发展献言献策,同时依托达州市医药健康产业园,优化资源配置,配合招商等部门,引入医药产业配套的企业入驻,例如包装、物流、原辅料供应等方面企业,实行产业链捆绑式发展,补齐发展短板。支持中医药企业开发具有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辅助降血压、血脂、血糖等功能的中药保健品或功能饮品、药膳配方饮片;大力发展中药天然精油、化妆品、洗浴品等日用品。四是将创建秦巴中药材标准与检测省级重点实验室;鼓励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共建科研创新示范基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
三、关于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是大力支持在达院校采用具有现代学徒制或者师承方式着力培养中医预防、养生、保健、中药栽培、炮制等中医药技能型人才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科普宣传、服务贸易等复合型人才和专技型人才。二是支持名师名医以师承方式带徒授艺,支持中医师承徒弟报考执业中医等考试和认证工作。三是配合人社局依托国家级、省级高级研修项目和市级专家培训项目对农村及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培训。四是用好现有中医药人才,大力支持西医学中,中西交叉等方式为中医药发展储备和培养更多人才加大中医药大健康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以此实现全市中医药事业继承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中医药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
2020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