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儒萍等代表:
你们在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第236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关于加强政策保障,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事宜
(一)不断加大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倾斜。修订《达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药诊疗项目、中药饮片、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住院理疗项目和中医民族诊疗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中,符合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的中医诊疗项目和中药(含中药饮片、中医院内制剂)费用,提高10%的支付比例。从医保制度制定上向中医药倾斜,通过实施差别化医保报销政策,提高中医药就诊使用率。
(二)持续扩大中医药定点医药机构范围。凡具备联网结算 条件、符合相关规定的中医药机构,经自愿申请等程序后,均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范围,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对象和范围。目前我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通川区中医院、大竹县中医院等中医药机构和中医药零售药店纳入了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三)积极研究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听取了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级相关部门和各等级医疗机构代表以及我市药品生产企业的意见建议,收集中医药相关医疗服务项目情况,重点围绕提高中医康复、诊疗、手术和护理等医疗服务价格,进行专题座谈和调研,起草并讨论了《关于调整我市部分医疗服务项目指导价格工作方案》,为科学调整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打下基础。
(四)加大政府投入。2020年4月3日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委发﹝2020﹞7号)中明确“市级以上政府要设立发展中医药专项资金”。在我局目前代市委、市政府草拟的贯彻意见(草案)中,也明确要设立市级中医药专项资金。我市市县财政部门注重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预算,并逐年提高,2019年全市中医药支出已达5262万元。今后随着经济发展、财力增长,市财政局将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为加快中 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五)中医诊所备案制稳步推进。《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自2017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来,我市积极推动中医诊所管理重大改革,对中医诊所的管理取消事前的审批许可,加强对中医诊所的事中事后监管,申请人条件由原来的“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五年”改为“三年。截至目前我市经备案制新开办中医诊所88家,促进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加大了供给侧的服务提供,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加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二、关于提升服务水平,凸现中医药特色优势事宜
(一)全力支持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我局自成立一年多来,大力扶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统筹争取市级财政用于中医重点专科的建设资金33万元,强化了中医专科人才培养、完善了中医专科设备配置、加强了中医专科科研能力、提高了中医专科服务水平。研究出台了《达州市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工作管理办法》和《达州市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及验收标准》,组织专家团队对2019年全市新申报已基本培育成熟的35个市级重点中医专科和2018年前已建成的6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开展了验收和复审,新评审认定32个。推荐上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肾病科、妇产科、脑病科、大竹县中医院的脑病科、达川区中医院的康复科、渠县中医院的妇产科6个专科纳入了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分别为1个、15个、44个,在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6个。
(三)中医药服务网络日益完善。一是强化中医医院“龙头”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及时对接省中医药管理局,积极汇报争取项目资金,组织全市8家中医医疗机构申报政府债券。组织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通川区中医院、开江县中医院、宣汉县中医院等补报了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需求,4月29日,省财政厅印发文件,确定我市申报的6个中医药建设项目通过专家评审,纳入到专项债券发行备选库,金额共计8.5亿元;组织万源市、大竹县、达川区、开江县中医院申报县级中医院“十百千”项目一般债券需求,共计1.68亿元,5月25日,已上报了用款计划;组织申报抗疫特别国债,6月26日,组织8家中医医疗机构向省中医药管理局申报了22个中医建设项目,申报抗疫特别国债18亿元。二是强化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枢纽”建设。市中心医院、渠县人民医院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的标准化建设,积极打造中医综合服务区,全市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规范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了中医医疗设备,能规范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97.07%的乡镇卫生院、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综合服务区。三是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网底”建设。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6.1%的村卫生室能规范开展4种及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100%的社区服务站至少配备了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97%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了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三)中医预防保健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强化宣传营造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先后成功举办中医四大经典知识竞赛、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联合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先后举办了10多次有关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在预防保健及健康服务、中医护理、中医急救能力建设、中医重点专科建设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派遣90余次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积极开展中医健康知识宣传,深入社区、学校、乡镇基层开展20余次义诊和健康教育讲座,服务群众2300余人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各县(市、区)中医院均设置了中医“治未病”科,开设各具特色的“治未病”服务项目,促进了全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有力开展。
三、关于强化人才培养,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事宜
(一)积极优化中医药人才结构。根据省市人才培养计划,对接实施川派中医药杰出人才工程,积极将我市优秀人才推荐申报为四川省中青年名中医、省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评选,积极开展我市中医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等工作。目前全市形成省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省级名中医16人、市级名中医11人和县级名中医62人的梯次递进领军人才培养体系。近日,我市又组织推荐上报了11名局学术和技术带头候选人和4名后备候选人选。
(二)依托院校教育培养中医药人才。依托达州中医学校,为社会培养了数万名能中能西、能医能护、能药能管理的实用型 人才;新建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2019年9月份已正式招生1680人,计划到2022年实现全日制普通高职学生10000人规模,将为达州中医药事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同时,积极协调改善达州中医学校的办学条件,尽快实现与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的融合发展。
(三)全面推进师承教育。充分发挥师承教育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壮大师承教育指导老师队伍,不断丰富以师承教育为途径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我市12名四川省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指导30名继承人参加了2015年—2018年的从师学习,28人通过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出师考核。
(四)加强外地院校高端人才引进。自2013年我市开展“千名硕博进达州”和“达州英才”人才引进行动以来,借助“千名硕博进达州”和“达州英才”政策,对符合医院、院校和企业发展需求的中医药高端人才制定了考核引进、直接进编、补助安家费等优惠措施,灵活引进高端中医药人才。目前已引进中医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60余人。
(五)发挥中医药学会行业学术交流作用。我局正积极协商市委组织部、市科学技术协会、市民政局等部门,将达州市中医药学会的业务主管部门由原市科学技术协会变更为市中医药管理局,力争尽快完成市中医药学会的换届工作,壮大学会队伍,做好学术研究交流活动等工作。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中医药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
2020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