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23年12月28日(周四)上午10:00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四川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四川省达州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出席新闻发布会。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政在发布会上的答记者问实录如下。
四川日报记者:您好!达州市作为四川省首个独立设置中医药管理局的市(州),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中,请问有哪些积极探索?
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政:非常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达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支持。近年来,达州紧紧围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使命任务,立足优势、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达州特色的中医药发展路径,为四川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做了一些探索先行工作。
一是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先行。单独设立市中医药管理局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区县同步成立中医药管理局或产业发展中心,同时,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中医药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实现了中医药工作统一管理。创建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成立省中医药科学院达州产业技术分院、国家中医规培医考基地,多渠道培养输送中医药人才。
二是在政策支撑上引领先行。先后出台“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14条措施”“中医药强县建设标准”等20项规划及政策措施,正在推进中药材地方立法,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市里每年预算中医药专项发展资金1000万元,而且逐年增加。将符合医保政策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费用的支付比例提高10%,优化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251个、新增中医药优势病种18个,推进医保DRG付费向中医医疗机构倾斜,更好满足群众中医就医需求。
三是在传承发展上破题先行。加大基础投入,投资43亿元迁建和改造公立中医医院8家,建有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个、省级22个;建立国医大师、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6个,建成中医馆209家,实现乡镇全覆盖,群众中医就医更加便捷。强化科研提质赋能,成立中医药产业孵化中心、中医药研究中心,4个中药制剂在全省医疗机构调剂使用,乌梅降糖颗粒已进入中试阶段。创新组建中医药文化宣传科普“百人团”,出版《达医达药济天下》丛书,建设达州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在巴渠大地得到传承弘扬。
四川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达州中药材资源富集,素有“秦巴药库”之称,在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请问有哪些具体举措?
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政:您好。达州位于秦巴山脉生态核心区,有中草药资源2386种,素有“秦巴药库”之称。近年来,达州在药材种植、产业布局、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下足功夫,主要有以下举措:
一是在药材种植上精耕细作。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81万亩,建成规模居全国前列的淫羊藿和百部种苗繁育基地,以及天麻林下仿野生栽培基地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37个,形成强劲的产业发展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围绕建设全国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市目标,推广中药材种苗标准化培育,大幅提升优质种苗产量;充分利用育苗周期短、种苗单价利差高等优势,进一步扩大种植利润空间,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是在产业布局上延链补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联合体、秦巴山-万达开中医药发展联盟等模式,持续壮大中药材经营主体,推动中药材产业向预防、保健、康复等大健康领域拓展,培育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生产企业47家。延伸中药材产品链条,丰富果蔬汁饮料、果酒等新产品形态,提升中药材附加值。“乌梅子酱”成为今夏引爆全网的达州标志性网红产品。“达川乌梅”获评全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和四川省十大地理标志道地药材。
三是在乡村振兴上强势赋能。创新“中药材+文旅”发展模式,以产业园区为发展方向,打造了一批集生产、科研、旅游、康养等于一体的中药材基地,建成国家级、省级森林康养、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3个,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创新“中药材+粮油”发展模式,采取套种、间种和林下种植方式,全市40%的乡镇、60%的村通过种植中药材,实现村民创收。创新“秦巴药乡”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每年评选中药材产业兴旺、中医药文化浓厚、中医药服务实力强的“三星、四星、五星”级“秦巴药乡”,给予产业资金支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现已培育“秦巴药乡”8个。带动就业2万余人,实现乡镇有适宜产业可抓、企业有优质药材资源、百姓有稳定增收渠道,有力带动乡村振兴发展。